中医药的记忆,追根溯源可以来到中华之始祖:皇帝轩辕氏所创《黄帝内经》,它奠定了中医药之根本。经历代发展,中医药已成为华夏文明薪火相承之瑰宝,成为世代守护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秘方,至今依旧深远影响着中医药学界的发展方向。
《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对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都有着系统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重要学说。
《黄帝内经》中《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而《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动态的宇宙。而五行体系恰好对应了人体的五脏: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同样人体也有阴阳二极,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至高的地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